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烽烟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农村养殖业致富案例

    有农村养殖赚钱成功的案例吗?尽管近二年粮饲市场价格升高,传统畜禽养殖业养殖成本增加,利润降低,甚至一些牛羊猪养殖户因此而关门。但打开我们的思路和眼界,农村养殖赚钱成功的案例还是有的。你家在蛤蟆陵下住,就围绕你的蛤蟆陵下为你介绍一个动物中药材养殖业成功案例,他的成功在于养殖成本低,产品销售价格高,利润好。请点击下一行标题文字连接参看吧:

农村养殖业致富案例
    有农村养殖赚钱成功的案例吗?

一、90后青年发展养殖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90后青年发展养殖自主创业成功例子
      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心,持之以恒的精神,用不懈的努力,来克服眼前的困难,把绊脚石,化为走向成功脚下的一块垫脚石。以下是我整理的90后青年发展养殖自主创业成功例子,欢迎阅读。
      这位青年创业者叫建业,1990年10月1日出生的建业是广宁县赤坑镇惠爱村委会石村人,2008年入伍当兵,2010年12月退伍回乡。一退伍,他并没有像别的青年一样,忙着到城市打工挣现钱。2011年,他开始在家乡租赁连片山地,发展养殖业。经过三年多的摸爬滚打,他的建业生态农场已初具规模。2012年他被选为团中央代表;2013年6月,他出席团中央17大代表会议。建业的农场目前有600多头猪、300多头羊、200多只鸡,都是放在山里散养。“小猪圈养到70来斤,就全部赶到山里去放养。一到下午6点左右,它们会自己回来吃食,吃饱了又出去了。”建业笑着说了件有趣的事情,“如果你在其它时间叫它们回来,它们是不会回来的。半年前叫它们都会回来,但每回来一次,我们都要抓一两头杀了。几次之后,猪变聪明了,现在不到晚上6点,无论怎么叫它们,它们是死活不会回来。”
      立志:放弃打工高薪立志自主创业
      是什么促使这位退伍军人会在一个山窝窝里搞养殖业?“退伍后,父母劝我在家跟他们一起养猪。他们想,一年养8头、10头猪,管好10多亩柑桔,不算辛苦,收入也不会很差,在惠爱可以过上安稳的日子。我姐姐、姐夫在北京开公司,三番五次要我去帮他们做管理,一个月给2万元的工资。”然而,建业不愿走父兄铺好悄弯饥的路,他要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扎根家乡立志创业,带动乡村们一起致富。“我想,爸妈都在乡下,需要人照顾。家里就两姐弟,姐姐在北京,那我就在家乡发展吧。也趁年轻,打拼一下。”
      2011年,建业选中离石村不远的这块山地开始创业。“当时,连路都没有,是我和我爸从山脚踩出了一条路,然后慢慢把它拓宽。”
      这里是一个天然的养殖场。确定这一场址后,建业首先建了200多平方米的猪栏、羊窝,还建了一层80多平米的水泥钢筋结构的住房,然后就带着父母在这里安营扎寨了。“2011年至2012年是打基础、谋发展的阶段。”建业说,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三件工作,一是引小溪转弯,截出一段连接猪栏,筑成面积两亩大的山塘,利用天然水源养鲩鱼。二是加强学习,多次参加肇庆市、广宁县关工委分别举办的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班,学习养猪、养羊、养鱼等知识。三是重点发展养猪、养羊。“以前,我对养殖业是一窍不通,通过参加关工委举办的培训课,我逐步掌握了养殖业的基本技能,对禽畜疫病防治也已渐渐入行。闹桥”
      创业梦想: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今年3月,广宁县城乡规划服务中心根据建业的构想,为建业农场绘出了规划平面图。根据这一规划,建业农场将建成一个拥有欢乐农田、观景餐厅、农家小舍、观景平台、休闲丛林、放养区、繁殖场、鱼塘等多功能、综合性的农场。
      这是建业的发展蓝图,在这蓝图背后是他的一大梦想——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我想通过发展农场,带动附近农民致富。如果我把农场发展壮大了,就可以多请些村民来我这里干活,他们就不要到外面去打工了。”这是建业最朴素的想法,“让村民在家门口打工,一方面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也可以照顾到家里,这样一举双得。”目前,建业农场有八、九个工人,建业给工人的工资从1000多到2000多不等,年底每人还有几千元的奖金。
      建业带动村民致富的另启返一方式是成立“广宁县惠爱生猪专业合作社”。目前有30多户农民跟他合作。“因为,农村个体养猪存在一个屠宰难的问题,有时宰一、两头猪要排上一两个月,这样农户吃不消,很多人都不敢养猪了。我成立合作社后,农户可以选择养小猪,也可以养肉猪,养到一定时间,我就回收自己养。这样,农户就没有销售的负担。一旦把销售问题解决了,农户就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养猪。”
      为了共同致富的梦想,建业不断扩大投资,加强农场基础建设。除了贷款,他还把每年赚的钱都投入到农场建设中。到目前,他已投资300多万元。
      创业感悟:因地制宜,走自己的养殖之路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因为出入农场需要过一条小溪,这就需要一座桥。2011年初,建业建了一座跨溪小桥。当年6月,洪水来了,刚建好的桥被冲走。因为没经验,突遇涨大水,农场的猪仔也淹死了不少,他一下子损失了10多万。“家里人就劝我,算了,不要做了。我姐夫对我说,亏就亏了,不要在山里干了,来北京,我们一起干。但我还是不甘心。”
      回顾三年来的创业经验,建业说兴办农场,必须把握市场信息,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生产、经营措施,才能有好的经济效益。他举例说:“比如养猪,从生产角度来看,圈养的`疫病灾害风险大,净喂商品饲料的猪不好卖;从行猪交易市场看,近年来,生猪的销售总体价格往下走,养猪户赚钱不多,肉贩、饲料商家赚的多;从山区实际情况看,地处偏僻,买饲料、买兽药、请医生都不是件容易的事。”考虑到这方方面面,建业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别的养猪户的路子。他养猪从配种到产仔猪、养猪仔,再到养中猪、养肉猪,每个环节都是自己在注意疫病的防治。“猪长到70多斤后,就进行专门驯养,也就是每天早上喂一次,白天让它们在山上自由觅食,吃草、啃树叶,下午6点左右猪回栏之后再喂一餐,晚上就让猪在栏内或山里休息。”建业介绍,他养的猪,一日两餐吃的都是农家产的木薯干、番薯干、稻谷等,猪养到200多斤才出售。“一头猪从仔猪落地养到出售,时间一般要一年多。这样养出的猪体膘毛色靓,猪肉入口肉脆、味鲜且甘香。”
      三年来,建业走出了自己的禽畜养殖业的新路子,使农场产品获得质优价高的好效益。目前,建业农场出产的猪供不应求。2013年,建业生态农场的纯利润达30万元。
      “创业三年,时间虽短,吃了很多苦,但有多少苦,就有多少甜。我体会到有梦想就会有力量,有梦想就有目标,就有努力的方向。我相信,立足山区创业之路会越走越宽。”建业说。
    ;

二、老头鱼养殖致富案例?

    今年64岁的潘家文住在旧州镇万亩大坝,该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水质优良。附近有氵舞阳湖水库的水穿过,便利的水利设施贯穿田坝中央,非常适合搞种养殖业。
    早些年,潘家文只瞅着地里刨食,没有产业增收项目,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甘贫穷的潘家文,曾与乡亲们一起到外打过工,与人合伙当过小老板(包工头),钱没挣着,还险些把整个家当全部赔了进去。最后,潘家文不得不返回故土,重新打量家乡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源,谋划起靠水吃水(养鱼)的发展路子。
    从2010年起,潘家文在自家4亩田里,对田埂进行简单的加固,率先在4亩田里按比例放养鲤鱼、草鱼,发展当地传统的稻田养鱼。为让稻田鱼有一个“安乐窝”,他在每块稻田中央或靠田壁处,均挖了一个1米深、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的壕沟或水凼,满足鱼儿畅游需求。
    在养殖过程中,潘家文发现:如遇高温天气,要及时加注新水,防止高温死鱼;在大雨天要及时检查进出水口安全,防止鱼逃。由于放养科学、管理精细,潘家文的稻田鱼获得丰收,平均亩产量在60公斤以上,当年他的稻田养鱼亩收入达500元。
    每年就靠这小打小闹过日子,远远还不清潘家文当年欠下的债,更支撑不起家中多病的老母亲医疗费和两个上学孩子的生活费。无奈之下,2014年,潘家文只好向村委会申请,被评定为贫困户。
    在与上门来的“1帮10”扶贫干部梳理脱贫计划时,干部指点他应该扩大养鱼规模,这给潘家文点亮了前路。他立即乘车前往黄平县城、凯里市区的菜市场考察河鱼的销售市场,还与些餐馆老板攀谈,更加坚定了养鱼的信心。
    潘家文“把稻田养鱼改为塘里放养”的想法得到了镇、村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当年他家扩大的20亩鱼塘投入使用,特惠贷资金相继到位,并一次购买了鱼苗投放,潘家文走上了养鱼致富的新路子。
    自此之后,潘家文每年都要投放鱼苗,科学配搭饲料,还利用书本上学来的养鱼知识进行鱼病防治,并在春天大量进行鱼苗自繁,从而减少了购买鱼苗的投资。
    科学管理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潘家文从2015年开始陆续将各类鱼在不同的季节投放市场后,收入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潘家文骄傲地说,“我的鱼是氵舞阳湖水库的水养大的,质量好,种类多,上门来买的人也多,好多鱼还等不到打捞上市就已经订购一空了。”
    目前,潘家文的养鱼业已步入正轨,他采用多层次、多种类的养鱼法,每季均有鲜鱼上市,年收入高达12万元,很快还清了旧账2018年底,经村两委、评议小组、群众代表评议,潘家文家顺利脱贫。
    如今,他家盖上了新房,在县城也买了新房,过上城市人的生活。潘家文还带动村里人发展养鱼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该村有30多户贫困户加入养鱼产业。

三、回乡创业养殖典型案例材料(2)

      回乡创业养殖典型案例三
      西门塔尔牛养殖帮残疾的他走上致富路
      ——记黔江区残疾人自强模范张云德
      在外漂泊二十多年,因为右眼先天残疾,他受尽人白眼,仍没能圆了自己的创业梦。无奈之下他回到家乡搞起了肉牛养殖,没想到却从此走上了致富路。“去年养殖肉牛收入达到40万余元,被区残联局表彰为‘黔江区残疾人自强模范’,自己也成了镇上的肉牛养殖状元”,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生活终于奔上了小康。”近日黄溪镇黄桥社区6组残疾人张云德乐呵呵的告诉记者,在外漂泊多年,他终于圆了自己的创业梦。
      漂泊在外:尝尽人世心酸
      张云德从小生活在农村,他的家位于黔江区黄溪镇出名的高山大盖—芭蕉盖,成里交通不便,祖祖辈辈都以务农为生。初中毕业后,迫于家庭经济压力,成绩名列前茅的张云德毅然放弃了学业,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去广东追逐自己的梦想。
      那时候,进入电子厂,不仅干的活路比较轻松,比较体面,而且工资待遇也比较理想,可是,张云德进厂却碰到了一个大钉子——因为右眼残疾,几乎所有的厂都拒绝招收他。无奈之下,张云德只好放弃进厂谋一个体面的工作这样的想法,十八九岁的他,跟着叔叔伯伯们,到建筑工地做建筑,每天搬转,扎钢筋,和砂浆,手上的皮磨破了一层又一层。这样一干就是10多年,他完全记不得磨破了多少次皮,看着满手的茧,张云德有时候很无奈,面对生活给他的痛苦,他从来没有服输过,从来都坚信着明天会更好,累了,休息休息再干,生病了,吃一颗药,继续上班,不管多苦多累,都不告诉爸妈,怕的是让他们担心,他一个人默默的承受着,实在抗不过去了,就抽烟解闷,这样一下子就坚持了10多年。
      这10多年里,张云德干过搬运,搞过建筑,做过清洁工,虽然又苦又累,可是他凭着那股永不服输的劲,硬是坚持了下来,逐渐的,习惯了这样的重体力劳动活,看着自己存折上逐渐增多的数字,张云德心里乐滋滋的,干起活来也不觉得那么的累了。
      废品回收: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1年,张云德与朋友合伙在深圳开办了一个废品回收站,专门从事废品回收生意,张云德为人诚实、耿直,而且也比较辛勤劳动,逐渐的,他的废品回收生意越做越大,
      通过十年的时间,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大金,虽然从事的是在别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废品回收生意,但是,不管怎么说,他赚到钱了,还是自己当老板,跟着自己干的,还有10多号兄弟,每年,给他们开工资,都需要几十万。但是,张云德毫不吝啬,从不亏待员工,他宁愿自己少赚一点,也不能亏待了他们,由于张云德为人善良、坦诚、耿直、守信用、讲义气,他小小的废品回收生意越做越大,钱也越赚越多。包里的钱包鼓起来了,张云德在黄溪镇老家盖上了三楼一底的小洋房,全家人都住进了平房,生活乐滋滋的,还有很大一笔存款存在卡里。
      但是,在外从事废品收购生意虽得心应手,收入也理想,而新的困难也随之而来:父母年老,子女上学,这是摆在眼前急需解决而又不能轿橡解决的燃眉问题。“2012年家人的一场大病,让我突然感觉到外面久了,该回家了”张云德说,“父母年龄大了,孩子上学也需要人好好照顾。”张云德经过认真的思考,最后,决定回老家创业,既能够照顾父母,又能够带动家乡的发展,这是不错的选择。
      返乡创业:肉牛养殖帮他走上致富路
      2013年9月,张云德回到黄溪镇老家,开始寻找项目,最终在多次咨询后选择了养牛,“你看,牛肉价格连年高,现在畜牧局的扶持政策也不错,而且我和老婆又能在家照顾父母和孩子。”张云德说。
      张云德告诉笔者,回到家,他通过认真的观察,不断的分析总结,最后决定搞肉牛养殖。山伍“近些年生猪行情波动比较大,而且养猪的比较多,养牛羊的人比较少,而且牛羊价格稳中有升,牛羊肉的市场消费也来越乐观,但是,养羊疫病防闭唯旁控相对投入要多,产品附加值相对于肉牛要少些,同样的见效慢,生长周期,肉牛养殖的效益要可观多了,而且,才开始搞养殖,自己没什么经验,肉牛养殖的风险相对也比较小些。”,经过再三的权衡,最后决定搞肉牛养殖,张云德一脸微笑的说。
      目前,张云德的养牛场已投资60余万元,共有牛舍两栋,共占地面积1700余平米,通过一年的扩繁,现在存栏肉牛100余头。
      “现在的牛好卖,由于这品种是优质西门塔尔肉牛,并且全是喂的自己种植的牧草和玉米秸秆等,牛肉质好,差不多是远销山东、湖南、广东一带,销路根本不成问题。”张云德说,今年9月份又可以卖掉一批,去年一年我卖肉牛和牛肉,产值45万元左右,今年我的目标是存栏200头,出栏肉牛100头,实现年产值100万元,比上年翻一番。
      面对未来:做一位名副其实的残疾人自强模范
      “野百合也有春天,残疾人当然也有我们的春天,我们只要自立自强,那么我们的春天一定是更加绚烂的。”张云德一边给牛拌料,一边笑呵呵的说,本来,肉牛养殖是富自己,党和国家就是好,还给予他颁发一个“残疾人自强模仿”、“肉牛养殖状元”,这更坚定了他发展肉牛养殖的信念,在今后的养殖过程中,他打算学习好肉牛饲养技术、母牛配种技术、疫情诊断技术,通过自繁自养,实打实的搞养殖,并且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养殖场来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做一位名副其实的“残疾人自强模范”。
      “张云德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干劲十足,通过两年的时间,他就已经把肉牛养殖推上了正轨,这不仅得力于他敏锐的生意头脑,更得力于他吃苦耐劳的精神,目前,他的肉牛养殖场存栏100多头,每年能够出栏40余头,年产值40余万,对于一个才开始发展的肉牛养殖场来说,取得的效益已经非常可观,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那是不可预料的,张云德,当之无愧“残疾人自强模范”,也当之无愧“黄溪镇肉牛养殖状元”。
      谈及黔江区残联和黄溪镇党委政府给予他的光荣称号,张云德笑呵呵的说,“这些荣誉代表着党和国家对他的关心,代表党和国家对发展畜禽养殖让百姓富裕的举止的重视,他在以后的路途中,一定会虚心学习耐心请假,学习好肉牛养殖的各种技术,实打实搞好肉牛
      张云德说,本来,肉牛养殖是富自己,区残联还给予他颁发一个“残疾人自强模范”、“肉牛养殖状元”,这更坚定了他发展肉牛养殖的信念。谈及黔江区残联和黄溪镇党委政府给予他的光荣称号,张云德表示,他在以后的路途中,将实打实搞好肉牛养殖产业;待自己有一定的实力后,他将发展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让更多的乡亲参与进来,帮助他们实现小康梦。
      回乡创业养殖典型案例四
      养鱼亩产2500斤鳜鱼创养殖神话
      2001年,中专毕业的李军,年仅19岁。他率先回村自学养殖特种鱼,成为当地水产行业最年轻的千万富翁。此外,他还发起成立了锦军水产专业合作社,带领200多户村民一起致富。他预计,3000多亩的养殖规模,今年年产值过亿元。
      弃保安工作回家养鱼
      2001年,中专毕业后的李军找不到理想工作,在一个居民小区当起了保安。一次,他和几个朋友到餐馆吃饭,要了一盘鳜鱼,价格100多元,“其实,这种鱼在我们村很常见,没想到这么贵?”这年,他辞掉工作,在华南海鲜市场做调查,并翻阅了一些养殖鳜鱼的书籍。
      19岁的李军有了创业冲动。他决定回家养殖鳜鱼。事实上,他家乡的荷包湖农场水源充足,鱼塘多,具备鳜鱼养殖条件。他把想法跟父母和盘托出,“我的话还没说完,就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但李军的哥哥李允表示支持。父母无奈,只得同意兄弟俩,并拿出了11万元积蓄予以支持。
      第一年亏得血本无归
      挖鱼塘,盖棚屋,找鱼苗,置增氧机,李军信心满满。2002年,他用16亩鱼塘养殖鳜鱼,并花了2个月时间,到汉江边找渔民收集了万余条小鳜鱼苗。曾养过鳜鱼的蔡师傅告诫他:“鳜鱼要吃小活鱼,死鱼不吃,饿了就互相残杀,且对水质要求很高,缺氧就死。”
      李军从广东引进了300万条小麦鲮鱼作为活饵料养殖。但给鳜鱼喂多大的饵料鱼,又是一门学问,太大吃不下去,太小则增加了鳜鱼的捕食活动量,影响生长速度。7月的一天,离鳜鱼上市仅3个月。天气闷热无比,耐氧能力差的鳜鱼,纷纷浮出水面。浮头就意味着死亡,当李军开始抽水、转塘时,一切为时已晚,整塘鳜鱼瞬间全军覆没,损失达10万元,血本无归。
      债主紧逼险些卖掉鱼塘
      李军的失败,引来了村民们的嘲讽。“你搞这行不行,完全是瞎掰。”当时,在村民汪文学看来,李军成不了大事。
      经朋友介绍,2003年,李军赴黄冈罗田县找郎正全师傅学技术,并一呆就是3个月。“你年纪这么小,有这个闯劲,让我佩服。”郎师傅将自己的鳜鱼育苗孵化、养殖技术,全部教给了李军。
      李军不想放弃,回家后再借3万元钱,购了8000条鳜鱼苗。但这么多鳜鱼的“吃饭”难题,又让他栽了跟头。“饵料供应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鳜鱼自相残杀。”
      3年的时间,李军先后亏损20万元,债主无数。2004年春,李军家穷得连买米的钱都没有了。恰巧在这一年,哥哥李允患了肾病综合征,需要大量的钱治病。一些债主眼看李家无钱还债,甚至抱走他家的电视等值钱物件。
      母亲哀求李军,“你把鱼塘卖掉吧。”那一刻,他哭了,“搞了几年的养殖,眼看就要成功了,要放弃我心有不甘。”在他困难时刻,李允的岳父出手,帮他解了燃眉之急。
      亩产2500斤鳜鱼创养殖神话
      2005年5月,连败三年的李军,放手一搏。他找亲戚、朋友再凑了5万元,购置了自动测氧机。实际上,此时的李军,其鳜鱼养殖技术,已是十分成熟,“何时下饵料,每亩下多少,何时换水、消毒,这一切我了然于胸。”
      为了解决活饵料鱼供应问题,他将麦鲮养殖交给其他村民,然后以合适的价格收购。2005年,他承包的50亩鱼塘,收获了8000斤鳜鱼。当时,鳜鱼价30多元一斤,这年,他的毛收入近30万元,纯利润达15万元。2006年,李军扩大了养殖面积,承包的鱼塘面积达100亩,他拿出70亩养殖鳜鱼,此外,还用30亩养殖新品种黄颡鱼,实现多元化养殖,分担风险。“黄颡鱼可高密度养殖,耐低氧,抗病能力强,产量易保证,风险系数相对较小。”这一年,他的毛收入有200多万元,纯利润就有100多万元,鳜鱼养殖亩产达到2500斤。2009年,李军发起成立了锦军水产专业合作社,截至2011年4月,该社社员发展至200多人,养殖面积达3000余亩,预计年产值过亿元。
      如今,李军扩大了养殖品种和规模,并承包了300多亩水域,养殖鸭嘴鲟、鲈鱼。目前,他正在通过中间商联系销售渠道。
    与回乡创业养殖典型案例相关的文章:
    1.返乡农民创业典型案例
    2.农民返乡创业典型实例
    3.农民返乡创业典型事例
    4.回乡创业养殖致富事迹
    5.返乡创业致富典型事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