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烽烟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文蛤的养殖密度」怎样养花蛤

文蛤的养殖密度

怎样养花蛤

        这篇文章非常好,推荐给你:
        (一)养殖场的选择条件
        成蛤的养殖场,应选择风浪较为平静,潮流畅通,地势平李誉茄坦,砂多泥少(含砂量为70%~90%)的中、低潮区;海水比重为1.010~l.025,最为理想的比重为1.012~1.020;流速为40~100厘米/秒。
        (二)整埕播苗
        1.播苗季节:播苗季节,依苗种的个体规格大小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白苗,一般在4~5月播苗;中苗大多在12月播苗,有的地方因天气寒冷等原因,推迟到翌年春天虚卖播苗;大苗一般在产卵之前播苗。
        2.整埕:整埕工作,主要是先在埕地靠近港道处和潮下带的边缘,用芒草筑堤,以防蛤苗流失。堤宽30~40厘米、高约25厘米。大片的滩涂也要用芒草围堤,隔成数块,便于管理。而后捡去埕面上的石块、杂物,用砂填好洼地,整平埕面。若埕地较软,则须开挖排水沟,以防埕面积水。最后,在播苗之前一星期,用漂白粉(15千克/亩)或茶籽饼(8千克/亩)泼洒埕地,杀除敌害生物。
        3.播苗方法:播哪察苗方法有干播和湿播两种。
        (1)干播:退潮后埕地干露时,从停泊在埕地上的运苗船中卸下蛤苗。播苗时,要求播撒均匀,防止成堆集结。若潮水已上涨无法继续播苗或播苗未完成时,则应将蛤苗卸下,浸没于水中,待下一潮水再播。
        白苗因个小体轻,易被潮水带走而流失,故多选用此法播苗。
        (2)湿播:湿播是在潮水未退出埕面时,用船把蛤苗运至插好标志的埕地上,在标志范围内按量播撒均匀。播苗,应在平潮或潮流缓慢时进行,以免蛤苗流失。
        用湿播方法,增加了播苗时间,提高了工效和蛤苗的成活率,但播撒较不均匀。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中苗和大苗播撒。
        4.播苗密度:播苗密度,直接影响到蛤仔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如播苗密度太大,蛤仔生长较慢;如播苗密度太疏,不能充分利用养成面积,单产较低。因此,要掌握适宜的播苗密度。其播苗量,要根据蛤苗个体的大小、潮区的高低和底质条件等因素来决定(表19-6):蛤苗个体大的,成活率高,可少播;潮区低的,蛤苗摄食时间长,生长快,同时敌害也较多,蛤苗受害率高,应适当多播;底质较硬的埕地,稳定性好,亦可多播。
        此外,还要根据海区饵料生物的多寡及流速的大小而酌情增减。
        http://hi.baidu.com/cnfjhs/blog/item/4055cb31f2a97f1c90ef39d9.html

文蛤生活在淡水中还是海洋中

      最适宜文蛤生长的海水温度约为15-30℃,春天水温达到11℃以上时开始生长,冬天水温降至10℃以下停止生长,浙南地区文蛤生长最快的时间是4-6月和9-11月,12月至翌年2月生长速度极慢。文蛤生长速度随个体大小而有明显差异,个体较小的文蛤,其壳长和体重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个体大的文蛤。虾塘养殖文蛤较理想水位是控制滩面上水深30-50厘米,此外塘内的饵料丰富与否,底质的优劣都是影响文蛤的生长速度的重要因素。养殖期间,文蛤除了因密度太大或其他原因必须移动外、尽量少移动。一旦移动后,文蛤的生长将受到很大影响

怎样正确的养花蛤

        花蛤的养殖:
        繁殖
        花蛤雌雄同体,一般两年性成熟、性成熟花蛤的性腺分布在内脏团周围,并延伸至足的基部。雌性性腺呈乳白色,雄性性腺呈淡桔红色(或奶***)。卵呈圆球状、卵径约为70-90微米,卵外有一层胶质的卵膜。精子呈狭茧型、长约3微米。
        文蛤的繁殖期在初夏,随种类和地区而有差异,辽宁、山东等地的产卵期在7-8月,江苏、浙江、福建在6-7月,广东、广西在5-7月。文蛤产卵期的海水表层温度约在27-29℃。文蛤胚胎发育的适宜水温24.9-31.4℃,以26-28℃为佳,适宜的海水比重1.010-1.025,以1.015-1.025为好,幼虫生长变态的适宜温度为24.9-31.0℃,适宜比重范围与胚胎发育相似;饵料新鲜、丰富、质量好时、幼虫个体大、变态早。文蛤幼苗适宜存活的底质,其含沙量要求在75﹪以上(全沙质最好);幼苗对低比重的海水适应性较强,短时间内海水比重降到1.003-1.005时幼苗仍能存活和生长。自然海区幼苗生长速度较人工育苗要快。
        文蛤的生长规律
        最适宜文蛤生长的海水温度约为15-30℃,春天水温达到11℃以上时开始生长,冬天水温降至10℃以下停止生长,浙南地区文蛤生长最快的时间是4-6月和9-11月,12月至翌年2月生长速度极慢。文蛤生长速度随个体大小而有明显差异,个体较小的文蛤,其壳长和体重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个体大的文蛤。虾塘养殖文蛤较理想水位是控制滩面上水深30-50厘米,此外塘内的饵料丰富与否,底质的优劣都是影响文蛤的生长速度的重要因素。养殖期间,文蛤除了因密度太大或其他原因必须移动外、尽量少移动。一旦移动后,文蛤的生长将受到很大影响。
        文蛤适养苗种的培育
        文蛤适养苗种就是将0.5-1.0毫米大小的文蛤幼苗分阶段培育成50-70颗/500g适苗种。第一阶段将0.5-1.0毫米的幼苗培育成0.8-1.5厘米的小苗,筛取后,再均匀分散,培育成3厘米左右的适用中苗,培育池滩面上水深15-30厘米,以利底栖硅藻能较快地繁生,水位随水温升高而适当加高,比重保持在1.010-1.017,池水以略带硅藻的暗褐色为好。
        文蛤的养殖技术
        (一)沙滩文蛤养殖
        沙滩文蛤养殖在中国历史悠久,自然沙滩养殖的文蛤色泽较池塘养殖的文蛤艳丽、但肥满度不如池塘养殖。
        另外,由于中国沿海赤潮频发、经常造成文蛤的大面积死亡,直接影响了沙滩文蛤养殖的发展。
        1、养殖场地的选择自然沙滩养殖文蛤,应选择在海区潮流小(潮流大会造成文蛤的大量流失)、沙滩连片面积较大、沙粒较细、海区海水盐度在5%-30%之间的沙滩。
        2、苗种放养沙滩选定后,在适养的沙滩外围插上围网、以防止文蛤迁移和敌害侵入。拦网要高出沙滩1.5米左右、埋入沙层0.5米以上。海区潮流稍大的养殖区,最好布置两级围网。文蛤苗种以每亩投放规格为120-200颗/500克的文蛤小苗200-250公斤为宜,具体投放量的多少要根据苗种规格的大小合理调节。苗种的放养密度不合理将直接影响文蛤生长,文蛤重量的增长不仅受生长时间、放养密度的影响,而且受这二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放养密度应该随着生长时间而有所调整。另外要注意的是投苗时破碎及死亡的文蛤要及时剔除,不能及时潜沙的文蛤即使未死,亦应剔除,以免影响健康的蛤苗。
        3、养成管理
        ①定期取样测量每隔十天测量及观察其生长情况,尤其台风带来的大潮流会造成文蛤局部密度过大的现象,应及时疏散放养。另外,要密切关注海水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遇上赤潮等人力无法抵御的灾害影响时,如发现文蛤大量死亡,应及时清除;如果海区环境继续恶化,必要时为减少损失,要及时起捕文蛤。
        ②敌害清除必须每天检查围网,发现倾倒或破损要及时修理,要仔细检查网内有没有江蟹等敌害侵入,一旦发现,及时清除。
        (二)池塘花蛤养殖近几年文蛤池塘养殖发展很快,由于虾塘正陆脊内水质肥、残饵多,受气候、潮流、海况变化影响小,文蛤成长的生态环境优越,所以,其生长速度远较滩涂养殖快、肥满度高、效益好,已有后来居上之势。
        1、放养前的准备放养前应对池塘进行全面消毒、杀菌,采用生悉空石灰(100kg/亩)和茶子饼(100kg/亩:按水体面积计)进行双重消毒清理。池塘消毒后,选择底质较硬的滩面进行平整、铺沙(最好选举渗择靠近环沟的滩面、并做畦、畦宽4-5米、高25-30厘米),铺沙面积约占池塘总面积的1/3-1/4,应根据池塘水体具体调整。养殖面积过大会影响文蛤生长速度、面积过小则不能充分利用池塘的养殖容量。
        2、苗种放养投苗应该尽量选择阴天、黎明或黄昏。特别在气候炎热、苗种规格又小时尤为重要,投苗要均匀撒播,切忌成堆。规格50-60颗/500克的苗种亩投放量,掌握在500-700公斤左右。养殖文蛤面积少于虾塘总面积1/4,投苗量可酌情增加,但不宜超过1000公斤,养殖文蛤面积大于池塘面积1/3应酌情减少投苗量,投放小苗规格300-500颗/500g每亩投放量不宜超过200公斤。
        3、养成管理
        ①水温水质监测做好水温水质监测工作,每天早(6:00)和中午(14:00)测量水温,并且观察水色。日常以蓄水为主视水质换水,池内的PH值应控制在7-8之间,溶解氧要达到4mg/l以上,水色应以保持较理想的黄绿色为主,透明度控制在20-40CM。
        ②定期取样测量每隔半个月取样一次,测量及观察其生长情况。如发现密度过大或局部发现成堆的文蛤要及时疏散放养。只要环境适宜,文蛤一般很少迁移。
        ③饵料管理主要是培养塘内饵料生物量为主。早春采用鲜小鱼虾浆全池泼洒以肥水及增加池塘有机碎屑量;夏秋季晴天利用复合肥、有机肥肥水;晚秋、冬季采用豆浆全池泼洒投饵。
        ④病害防治措施每隔一个月采用生石灰(10kg/亩)或二氧化氯(0.125kg/亩)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杀菌以及疾病预防。
        ⑤敌害清除拦挡敌害、防止逃逸的拦网一般高1.2米,埋入滩面0.2米,但必须经常检查,发现倾倒或破损要及时修理。每次排水后,应仔细检查滩面有没有青蟹等敌害侵入,一旦发现,及时将敌害清除。
        ⑥防止滩面浒苔滋生浙江沿海基本上都属正规半日潮,池塘养殖文蛤每隔半个月换水一次,换水时让滩面干露1-2天,冲入场地的淤泥,要立即清理,以有效防止滩面浒苔滋生。特别是春、秋季,文蛤涂上极容易生长浮苔,应采用人工清除或药物清杀。
        引起死亡的原因
        ①密度过高、繁殖后个体瘦弱是导致文蛤死亡的原因之一。据检测,繁殖盛期前文蛤的软体部丰满,肥满度达15%-25%,而繁殖盛期过后立即消瘦,肥满度降为4%-12%,这种文蛤当环境因子突然改变时很容易死亡。
        ②高温、暴雨、低气压是产生文蛤死亡的重要气象因素,烈日暴晒后的雷阵雨对文蛤极为有害,连续的暴雨会使江河口的海水比重会迅速下降到1.003以下。
        ③高温期死亡文蛤腐败,相互感染,引起周围文蛤的大批死亡。
        ④寄生虫病,塘内水质,底质遭受污染,底质遭受污染,底质污泥量过高等。
        参考链接:花蛤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462588.htm#8

怎样养花蛤

        一、场地选择
        花蛤养殖场地应选择交通方便、远离污染源且风浪平静,潮流畅通,地势平坦,退潮时干露时间不超过4小时,底质稳定,含沙量为70%~90%,比重1.012~1.022,流速40厘米/秒~100厘米/秒的中、低潮区滩涂,或底质、水质条件适宜的围垦区内的池塘、滩地。养殖环境应符合GB/T18407.4的规定。养殖用水应符合NY5052的规定。
        二、埕地清整
        已连续养殖多年的滩涂(或池底)需翻滩改良。翻出的泥沙经过潮水多次冲洗和太阳曝晒后,整平滩面,捡除敌害生物及杂物。易受洪水冲刷和泥沙覆盖的埕地要用芒草筑堤防洪,堤宽30厘米~40厘米,堤高出埕面20厘米~30厘米,以稳定埕面,防止种苗流失。
        垦区内池塘、滩地养蛤,要做好堤坝、水闸整修,播苗前一个月,先排干池水,连续曝晒池底15天~20天,然后用漂白粉(含氯量25%~28%)全池均匀泼洒消毒,用量15公斤/亩~20公斤/亩。消毒后,用网目0.258毫米(60目)的筛网过滤海水,进水浸泡2天~3天,排干池水,并重复浸泡、排水2~3次。清塘后,进水深30厘米~50厘米,施肥(晴天时,每隔2天~3天施尿素和过磷酸钙,单位水体用量分别为0.5克/立方米~1.0克/立方米和0.1克/立方米~0.5克/立方米)培养基础饵料,使水色呈浅褐色,肢迟姿以利花蛤生长。
        三、蛤苗选择
        蛤苗按发生季节、外表颜色和个体大小分为白苗(壳长0.5厘米)、中苗(壳长1厘米)和大苗(壳长2厘米)。提倡放养大规格蛤苗。蛤苗产地环境应符合GB/T18407.4的规定。蛤苗的质量安全应符合NY5288的规定。要选择当日采收、含泥沙杂质少的蛤苗,而且每一批蛤苗,应大小均匀,无破损,健壮,活力强。
        四、苗种运输
        当天采收、当天运输、及时放养,遵守“通风、保湿、低温”三原则,防晒、防雨淋。车运时以竹篓装苗,每篓20公斤左右,以不满出篓面为宜。篓与篓之间紧密相靠,上下重叠时,中间隔以木板,防止重压死亡。船运时,舱内放置若干个用竹篾编制成的“通气筒”(高70厘米~80厘米,直径30厘米),苗种围着“通气筒”倒入舱中,以利于空气流通,防止舱底的苗种窒息死亡。
        五、播放蛤苗
        根据苗种规格不同,白苗一般在4月~5月,中苗在12月至翌年2月~3月,大苗在产卵之前(9月中、下旬)播苗。播苗方法建议采用湿播(又叫带水播),以提高播苗的质量与效果。
        六、养成管理
        (一)抓补苗:播苗后要及时检查种苗分布情况,过密的要散开,过疏或局部发生死亡的应补苗。
        (二)抓移殖:小苗一般撒播的潮区较高,经6个月~7个月养殖后,个体增大,摄食量增加,抗敌害能力增强,应移养到较低潮区,加速生长。夏季烈日暴晒,埕地较高的蛤苗要移殖到潮区较低处。
        (三)抓防灾:易受台风、洪水、酷热以及漂油和其他污染物影响的养殖区,要做好防范和抢救措施。台风来临前要提早收获或移到安全海区养殖。洪水后要及时清理覆盖埕面的泥沙,集拢散蛤减少损失。
        (四)防敌害:养成期间应经常检查,及时清除危害严重的敌害生物。鱼类敌害可用茶籽饼(用量5~8公斤/亩)捣碎泡水,均匀泼洒埕面。蟹、螺等敌害,可用网具或手工采捕清除。
        垦区蓄水养蛤,要严防滤水网破损,可利用夜间灯光诱捕水中的鱼虾蟹等敌害生物或定期排干池水驱赶抓捕敌害生物。杀除浒苔,先将水位降至20厘米~30厘米,再用漂白粉全池泼洒,经6小时~10小时,引入过滤海水冲稀,然后把水排干,经2个~3个潮水反复冲洗,即可。
        (五)繁殖基础饵料:垦区蓄水养蛤,历绝要注意观察水色变化,晴天时每隔2天~3天施尿素0.5克/立方米~1.0克/立方米,使水色保持浅褐色。若水色变清、饵料不足时,可投喂豆浆作为代用饵料,单位水体用量为1克/立方米(以干豆重计)。
        (六)专人管理:整个养殖期间,应认真做好生产记录。蛤埕要有专人管理,防止人为践踏和鸭群侵入危害,还应注意及时填平埕面,修补堤坝水闸等,以保障养殖生产安全。
        七、质量安全
        应着重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种质、强化检测和管理等方面加强花蛤产品的质量安全措施:
        (一)选用的养殖场地、蛤苗和清池消毒除害用的药物以及肥料等,要符合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规范的要旦悉求;
        (二)养殖埕地和设施使用前应彻底整修消毒,有效控制病源菌的危害;
        (三)蛤苗应采自渔业环境达标的养殖海区,必要时应先检测后采用,以保证蛤苗质量;
        (四)提倡生态养殖,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五)防治病害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用药应符合NY5071的规定,建议使用微生态制剂、中药制剂;
        (六)建立养殖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对育苗和养殖水源、养殖水体和投入品作全程监控检测,建立养殖过程的生产记录管理制度,以确保有关技术措施的准确、到位。
        八、适时收获
        花蛤经1年~2年的养成,长到壳长3厘米以上时,即可收获。收获从3月~4月开始,直到9月花蛤繁殖期前结束。收获的花蛤质量应符合NY5288的规定。收获方法:
        (一)锄洗法:适用于含泥较多的埕地。先将蛤埕分成100平方米左右的若干小区,在其四周筑起高20厘米左右、宽30厘米~40厘米的小堤,在地势低的一侧堤中央留一出水口,斜插上置蛤帘,帘的后面放蛤篮。采收时用齿耙翻起泥沙和花蛤,将事先储在埕地上方的海水放入,用耙锄不断搅拌埕土成泥浆,迫使花蛤浮到表层,再用推板将上浮的花蛤推至出水口,花蛤和泥沙经过蛤帘,水和泥沙漏掉,花蛤落入篮中,洗净,拣除破蛤和杂物。
        (二)荡洗法:适用于沙质埕地,垦区池养花蛤也多采用此法。收获时先在埕面上插好标志,在潮水未退干时,用“蛤荡”顺退潮而荡,花蛤入“蛤荡”内。荡了一定距离后,将荡入的花蛤倒入蛤篮。然后经过筛选,使小蛤均匀撒播到埕地继续养殖,成品蛤分批挑拣、洗净即可。
        (三)挖捡法:适用于多种埕地。收获时各操作者相距1米左右,横列并排用耙锄翻土,挖起花蛤,筛选、洗净即可。
        (四)机械采收法:适用于低潮线以下沙质埕地。购置专业采(吸)蛤船,进行机械化自动采收。采收的花蛤经机械自动筛选、清洗,将小蛤均匀撒播到原埕地继续养殖,成品蛤辅以人工挑拣、洗净、分装即可。
        花蛤主要是鲜销,但也可以加工制成咸蛤、鲜蛤肉、蛤干等小包装食品。加工时蒸煮出的蛤汤可浓缩为“蛤油”。蛤壳可烧壳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