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烽烟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今天,他们讲给全世界听

文章配图

文章配图

    5月30日下午,“中国的故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6位来自各个领域的讲述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形象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在湖北的生动实践和发展成就。

    他们中有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博士研究生,有立志造福家乡的90后村支书,有在世界各地修路建桥的工程师,有把江豚当作孩子一样照顾的生态志愿者,有每天为居民幸福生活操心的社区书记,还有爱上湖北、扎根湖北的外国小伙。

    他们的讲述,在现场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武大博士周宗锟:

    太空北斗,有我湖北力量

    (上下滑动查看)

    3000年前

    中国古人把北方天空中

    最明亮的七颗星星命名为北斗七星

30年前 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正式立项

    命名北斗

    3年前,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如今,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把北斗的定位精度做到了一毫米级别,这是国际组织公认的世界第一。“北斗”正在浩瀚星空和国际舞台上发出铿锵有力的中国声音。

    5月30日下午,“中国的故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成员、博士生周宗锟,现场讲述三代北斗人逐梦苍穹造福人类的故事。

    三代北斗人接续努力终圆梦

2020年7月31日,那是周宗锟终生难忘的日子。

    那一天,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研究中心所有人都守在电视机前,当总书记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的那一刻,整个实验室爆发出有史以来最大的欢呼,经久不息。

    周宗锟说:“那是对三代北斗人最高的礼赞,而这一切却不是水到渠成那么简单。”

    原来,在北斗卫星发射之前,大多数空间频率资源已被占据,仅剩的频率根据国际电联的规定,先到先得,过期作废。

    2017年4月17日是北斗卫星申报频率的最后期限。

    4月11日,北斗二号首颗卫星在发射前突然发生故障。之后的三天三夜,北斗人不眠不休。

    14日凌晨4点,火箭在最后的时间窗口发射升空,16日晚上8点,在距离申报频率失效仅剩4个小时,卫星信号终于从2万公里外的太空传回来了。

那一刻,常年沉默的北斗人激动不已。

    从3000年前中国古人命名北斗七星,由此指引方向以及四季变换,“北斗”就是中国人向往宇宙的图腾。30年前,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正式立项,命名北斗。20年前,北斗一号开通,我国实现卫星导航的从无到有。11年前,北斗二号组网成功……30年,30万北斗人跨越三个时代,沧海桑田却矢志不渝,终于在浩瀚的太空圆梦。

    湖北已成为世界级北斗产业聚集地

    周宗锟介绍,如今,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研究中心团队把北斗的定位精度做到了一毫米级别,这是卫星定位技术的极限,也是国际组织公认的世界第一。

    这意味着,如果你使用北斗导航,哪怕在世界上最复杂的立交桥上,也不用担心会开错车道、错过出口。

    这意味着,长江上的桥、黄河上的坝、海洋里的隧道、沙漠里的水渠,哪怕发生了1毫米的形变,都会被北斗监测到。

    依托这一技术,湖北已经成为世界级北斗产业聚集地。在武汉车谷,通过北斗实现车辆自动驾驶和亚米级定位;在武汉光谷,北斗导航产业链相关企业数量已达730多家,他们在北斗的星光下,在湖北厚实的科技土壤里茁壮成长。

    此时此刻,一共有45颗北斗卫星正以3倍音速在地球的中、高轨道上运行,北斗已经在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在沙特阿拉伯、在黎巴嫩、在非洲,北斗为地理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建设、沙漠中精确定位等重要领域提供支持。如今,合作共赢的北斗种子已经播撒在“一带一路”国家,兼容开放的北斗标准,也成功写入国际组织。

    在周宗锟讲述的最后,武汉大学北斗团队的领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教授,也为大家送上关于北斗的祝福:“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愿新时代的中国北斗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全球迈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90后大学生回村当村支书

    乡愁牵挂中的故乡有了大变化

    (上下滑动查看)

    大市村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这里三面环山。程桔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乡亲们都喊她“桔子”,大家笑称,“这是中国最小的官儿,村里最大的官儿。”

    程桔回到家乡时,很多人不理解,她一个大学毕业生为什么要回农村?程桔说:“一是乡情,二是责任。”

    5月30日下午,“中国的故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程桔分享了大市村的故事。

    大市村现在美景

    大学生当起村支书

    3个月修通村里路

    十年前村里是真的穷,让程桔记忆深刻的是,小时候下雨,家里只有一双套鞋,谁出门谁才穿。

    2009年考上大学,离家的时候她就想一定要回来,带着乡亲们富起来。2014年,她回乡竞选当上村支书,当时村里700多人,只有一条路出村,通村通组的路都得修。

    大市村过去图景

    大市村过去图景

    要想富,先修路,这道理谁都知道。可没钱怎么办?于是,她把村民喊到一起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政府的补贴到了,自然会还给大家。

    可一个小姑娘,当时说话没人信,一些叔叔伯伯、村里的长辈问,吃了亏找谁去?垫了钱,回不来怎么办?新官上任第一炮可不能放个“哑炮”,程桔把自己父亲扯过来,说:“乡亲们,大伙出工出力,钱最后要是还不上,我和我爹卖房卖田,保证把钱还给大家”。就这样,当了回“坑爹”的人,也因为这样,她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乡亲们跟着这个小姑娘一起干,3个月的时间,在全村的齐心协力下,3.5公里的通村通组公路全部完成。

    大市村现在美景

    种黄精养龙虾

    大山成了金疙瘩

    路通了,荷包也得鼓起来。过去屋里只有蜘蛛网,现在家家通了互联网,手机成了新农具。

    这原生态的大山,真正成了金疙瘩。程桔带着乡亲们土里种黄精,水里养龙虾,山上放山羊,树上挂枇杷。

    县里修电商大楼,为每个乡村提供销售平台,等到果子熟了、龙虾肥了,农产品再也不用手挑肩扛去城关,电商平台上链接,大市村的农货走天下。

    和城里不同的是,农村最大的麻烦就是看病难,好不容易挣点钱,搞不好因为一场病,又返了贫。

    “过去有一句话,小病拖,大病捱,今天真不一样了!”程桔说,农村的医疗政策翻天覆地,卫生室进了每个村,卫生室里有医生,村里的老村医丁仲祥和新村医丁剑是父子俩。

    乡医正在工作

    在湖北“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行动的号召下,大学毕业的丁剑,接过爸爸的药箱,开始为乡亲们提供更高级、更优质的服务。如今大市村的村民,不光是看得了病,更是看得好病。

    道路对比图

    政策引领共致富

    小山村有了大变化

    这两年,在程桔的带领下,小山村发生了大变化。

    程桔谦虚地说:“不是我能力强,多亏党的政策好。”过去她“坑爹”修的路,经过升级,7米宽的柏油路进了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月山大桥、铜鼓桥进了村,8个农业产业基地、5个小微企业进了村。

    如今的大市村,不光是一个山清水美的小山村,在互联网的宣传下,也成了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吃点新鲜农家菜,喝点自酿甜米酒,走的时候带点瓜果山货,那真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程桔说,一晃回村快十年,有苦也有乐,黑点、累点、苦点、丑点,这些她都不在乎,“看到家乡越来越美,看到乡亲们越来越富,看到越来越多的同龄人回到乡村,干的这一切,都值!”

    中铁大桥局毛伟琦:

    世界桥,武汉造!

    (上下滑动查看)

世界建桥看中国,中国建桥看武汉。

    “武汉是一座江城,长江、汉水在此交汇,中铁大桥局在因水而兴的武汉,让11座桥梁飞越长江,11座桥梁横渡汉水。”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毛伟琦,向与会外宾分享了全球“武汉造”桥梁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故事。

    世界桥,武汉造

    中国桥架起中国梦,中国桥连通世界情,一个个中国奇迹,饱含着家国情怀、和平友谊,更展现着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桥,摩洛哥国王称之为“艺术品”;坦桑蓝跨海大桥,坦桑尼亚总统亲自为它的通车典礼剪彩。这些超级工程规模宏大、理念新颖、技术先进、难度极高,他们都出自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在千湖之省湖北,在百湖之市武汉,我们把为国建桥的心愿融入每一位‘桥梁人’的血脉与灵魂。”毛伟琦介绍,70年来,中铁大桥局在国内外设计建造了4000余座大桥,总里程达4000余公里。

    中铁大桥局在世界20多个国家设计建造了40多座特大桥,在世界排名前十的多种大跨桥梁中,一半以上“武汉造”。武汉桥梁人正在以令世人惊叹的“武汉速度”刷新着世界桥梁建造纪录,为“一带一路”作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桥梁人’,我时常想,桥是两处地域、两种文化,甚至是两种文明的交融。”毛伟琦从建桥谈到了文化,他说,坦桑蓝跨海大桥、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桥、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都象征着中外友谊。

    桥梁让世界更近

    让友谊更深

    宣介会上,毛伟琦还和中外嘉宾分享了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的修建故事。他说,在帕德玛大桥建成之前,乘坐渡船过河,至少要花上一两个小时,遇上雨季涨潮,就要3个多小时,时间长,也危险。

    经过勘察设计、施工建造、主桥合龙,到最后大桥通车,历时八年,帕德玛大桥终于在恒河上展现出它靓丽的身姿,成为人们心目当中的“梦想之桥”。

    “此刻,让我们重温帕德玛大桥通车时激动人心的画面。”毛伟琦现场展示了大桥通车时当地居民的激动和感激之情。

    帕德玛大桥建造完成后,使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和南部21个地区紧密相连,让8000万孟加拉国人由此受益。如今,他们仅需10分钟便能过河。

    这样的桥还有许多,比如,坦桑尼亚尼雷尔大桥的建造,使达累斯萨拉姆的两岸居民往返仅需数分钟。以及即将建成的马来西亚鲁巴跨海大桥,它将被称为东马第一长桥,结束鲁巴河两岸靠轮渡往来的千年历史。

    “这是时间的缩短,是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缩短,也是由贫穷到富裕差距的缩短。”毛伟琦说,让世界变得更近,是自己的梦想,也是中铁大桥局的美好愿景。

    跨江跃海,筑梦高原。中铁大桥局将发扬“武汉桥梁设计之都”的创新精神,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不畏艰难,奋力奔跑,让一座座桥梁跨越天堑、连接南北,用一个个世界之最实现中国桥梁的伟大梦想。

    极目新闻首发的江豚救援故事

今天被这位民间摄影师讲给世界听!

    视频剪辑刘子靓 李小雪

    (上下滑动查看)

    “水清了,岸绿了,鱼多了,江豚回来了。这一切,真好!”5月30日下午,“中国的故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来自湖北宜昌的江豚摄影师杨河向外宾介绍了长江大保护的湖北实践。

    杨河展示的江豚逐浪的一幅幅美丽画卷,正是湖北坚持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

    全城共救受伤江豚

    黄金水道为它停航

    虹桥飞歌,大江万里。湖北是长江干流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长江是荆楚儿女的母亲河。湖北省始终坚持总书记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守护一江碧水浩荡东流。

    杨河是一位常年行走在长江边的生态摄影师,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江豚守护者。去年2月9日,因为一起抢救江豚的暖心行动,让他成了湖北江豚摄影的代表性人物。

    “那天我在江边摄影,发现一头江豚在水里不断挣扎,它很痛苦,我把镜头推近才发现,它的尾巴被绳子缠住了。它越挣扎,就被勒得越紧。”杨河现场展示了当时的镜头记录,江豚靠尾巴游泳,眼看它出水换气越来越难,再晚一会儿,它就会被拖死、淹死。而这个时候,长江上的船,来来往往,受伤挣扎的江豚随时会被螺旋桨打到。

    杨河说,他赶紧打电话给渔政部门,不到十分钟,他们赶到了;就在他们赶来之前,海事部门也通知了所有船只,原地停航。

    “救助江豚,难度很大,受了伤的江豚不受控制,更害怕我们靠近,反反复复几个回合,这个小精灵似乎也知道我们是来救它的,安静了下来。”杨河的分享几度哽咽,“终于,我们靠近了它,剪断了绳索。它一个猛子,消失不见了。”

    望向茫茫江面,很多千吨级的货轮在远处停泊。这个黄金水道,按下了十多分钟的暂停键。杨河说:“我长舒了一口气,总算救下了这头江豚。”

    杨河今天向世界讲述的这个江豚生死救援故事,在2022年2月9日经由极目新闻独家首发后,全国媒体纷纷跟踪报道,宜昌市民守护江豚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被救江豚时常出现在镜头里

    随后的拍摄,杨河逐渐感觉江豚是有灵性的,它似乎也认识了杨河。因为每次去江边,被救江豚总能在他的镜头出现,他可以断定那就是当初救下的那只,因为它的尾巴上有一个清晰勒痕。

    “两个月后,我在江边看到它跃出水面迎接我,这个时候我惊讶发现,它的肚子大了,它怀孕了!再后来,它有了自己的孩子,还带着孩子来看我。”杨河激动地说,他又展示了一张它们母子同游的照片,江豚妈妈抱着孩子,和人类一样,非常温馨。

    杨河说,他从拍江豚到爱江豚,对江豚就像对孩子一样。而且,他还有一个独家本领,宜昌江段差不多每一头江豚都认识。

    “这不是特异功能,是需要细心观察,因为每一头江豚都有自己特殊的印记。”杨河向外宾展示了两张照片,“比如这头去年4月份出生的小江豚,身上有两个浅色的瘢痕。这头去年7月份出生的小江豚,身上有一块小胎记。”

    杨河已经拍江豚6年,以前江豚很难拍到,现在几乎每天都能拍到,尤其是最近两年,江豚的数量越来越多了!

    杨河说:“我用影像记录江豚,也见证了江豚种群不断增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长江清了,长江美了。”

    杨河表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宜昌人、湖北人、中国人、全世界的人,都能“坐看江豚蹴浪花”,并为自己能够为保护长江出一份力,亲眼见证长江越变越好而感到自豪。

    武汉华锦社区周林:

    社区问题居民来解决

    美好生活共同缔造

    (上下滑动查看)

    在湖北武汉的一个社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行动广泛开展,基层治理难题有效破解,这就是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道华锦社区。

    5月30日下午,“中国的故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华锦社区党委书记周林向来自近30个国家的170余名政党领导人或代表,分享了华锦社区共同缔造的故事。

    困扰了社区24年的停车难

    居民共议终解决

    华锦社区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事,社区召开议事会,常常会出现应到10人、实到50人的情况。最多的一次,应到10人、实到243人。

    华锦社区的老百姓,积极性为什么这么高,这还得从社区改造说起。

    周林说,华锦社区“20多岁”了,老社区问题很多。停车难、道路窄、空间小、设施老……很多问题都要解决。解决问题说起来简单,想要做好其实很难。一万两千多人的大社区,意见难统一。“过去有问题都是找政府,但有时候政府做了事,居民们也并不一定满意。怎么办,归根到底一句话,老百姓的事,老百姓自己说了算。”周林说。

    以停车位为例,华锦社区最开始只规划337个停车位,1999年的时候勉强够用。但24年过去了,家家户户都买了车,有的家里还买了两辆。周林做了一个统计,小区现有车辆1100多辆,停车位还是300多个。

    “怎么停?乱停、乱摆、乱堵。早上孩子上学,晚上大人下班,喇叭声一片,抱怨声震天。”周林说。

    居民票决心仪方案

    怎么改?

    周林召集规划师和居民一起,根据小区空间进行停车位改造的初步设计,做了不同的方案并做成展板在广场公示,组织居民进行投票。红心5分、蓝心3分、紫心1分,请大家用彩色贴纸“票决”心仪方案。

    可即便这样,还是众口难调。

    于是,周林把得票最高的两个方案进行融合,再通过调查问卷搜集居民意见。一楼的居民觉得车位离楼栋太近了,夜晚吵还侵犯隐私,周林就把车位挪远,还加设了绿化带隔离;有人觉得车位占绿化带,周林就铺海藻砖,让草能在缝隙继续生长。结合居民的想法,周林给出新方案,最终高票通过。停车位改造顺利进行。

    经过这次改造,社区的正规停车位增加200多个。同时,在社区内划线,实现规范停车,让1000多辆车都有了自己的位置。困扰大家已久的停车难问题得到改善。

    停车位铺海藻砖

    停车位图景

    社区多达33支志愿服务队

    2000多居民加入

    正是因为大家的事儿大家说了算,居民也有了归属感,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华锦的老同志们自发成立“老红帽志愿服务队”,卫生监督、安全巡查,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到现在,居民自发组成了33支志愿服务队,共计2000多人。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具体来说,就是在华锦,每6个人就有1个是志愿者。不仅有义务巡逻小区的编外警察、***心义卖的巧手阿姨,还有残障朋友们自发组成的公益理发队。一年365天,天天都有志愿活动。

    老红帽志愿服务队

    社区的吴大姐,一家三口都是残障人士,以前她没自信,也不愿意出门。但现在,她和女儿加入公益理发队。每个星期三,遇到天气好,都能在社区看到她们帮大家剪头发。她们母女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从需要帮助变成了提供帮助的人。吴大姐经常自豪地说:“我也是有单位、有同事的人了。”这些点点滴滴的感动,是周林在社区一线坚持的理由。

    社区图景

    如今的华锦社区,道路干净,环境整洁,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在周林看来,华锦不再只是一个社区的名字,更是一个温暖有爱的大家庭,大家从“旁观的你”变成“行动的我”,每一位都是“了不起的居民”。“美好环境,人人向往;幸福生活,人人追求。共建、共治、共享,共同缔造,凝聚力量、温暖人心,它串联起广大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编织出房前屋后的温馨图景。”周林如是感慨。

    被荆山楚水深深吸引

    阿根廷青年把湖北当作第二家乡

    (上下滑动查看)

    “大家好,我是来自阿根廷的功必扬。”宣介会现场,讲述者功必扬一上场,就用西班牙语、英语和汉语分别向大家问好。

    他说,用这么多语言向大家问好,除了表示尊重,也是想告诉大家,他的职业是一个全球文旅博主,曾去过40多个国家,“今天我可以很负责地说,让我认同感很高的国家就是中国,稳定、繁荣是我最深的感受。”如今,被荆山楚水深深吸引的他,把湖北当成了第二家乡。

    土家族摆手舞至今难忘

    功必扬告诉大家,从2009年开始,他一大半时间都留在了中国。2014年,他第一次来到湖北,从那一刻开始,他就被这里的一切吸引住了。

    清晨的美食、夜里的烧烤、蓬勃发展的高新区、方便的城市交通……湖北成了他感受中国魅力最重要的一个窗口。“10年间,我来湖北数十趟了,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朋友,就像家人一样。可以这么说,湖北就是我的第二家乡。”功必扬说。

    在武汉,他参加《文脉颂中华》活动,在汉街,他一身京剧武生扮相,跟整个城市融为一体。“一座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国际大都市”是他对武汉最直观的印象。

    他还特别推荐大家去神农架看一看。在神农架的原始森林里,他见到了世界珍稀保护动物金丝猴。当功必扬把这些照片上传到国外社交媒体上,很多外国朋友非常羡慕他在中国的生活。

    在恩施,功必扬就着辣椒酱吃三碗饭,他还把辣椒酱带回阿根廷给家人,他们至今念念不忘。功必扬的手机里,还保存着一段土家族摆手舞的视频,画面中,功必扬和其他几位外国朋友,跟当地土家族乡亲们一起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他说:“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们一起跳舞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这段视频,功必扬会经常拿出来看看,通过这个舞蹈,他真实感受到了中国的开放和包容。

    武当武术传人竟是外国人

    不仅游遍湖北,尝遍湖北的美食,功必扬还在武当山学习了太极拳。

    在那里,他也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来自美国的杰克。“他可是武当三丰派第十六代武术传人。我从没想过武当文化的传人还能是外国人!”功必扬吃惊地说。

    活动现场,功必扬连线老朋友杰克,请他讲述在武当山生活的感受。

    视频中,杰克告诉大家,武当山已是他生活了十年的家,他在那里成家,有了孩子。他很喜欢道家思想和中医养生,因为它们教会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未来,他也会尽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世界联系起来。

    在讲述的最后,功必扬动情地说:“从湖北到整个中国,这片土地带给我的影响已经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表示,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成为中阿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的外国朋友看到真实的中国。

    审核:苏争 谢礼逵

    实习生:卫萌

文章来源:今天,他们讲给全世界听,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