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烽烟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养殖海蜇周期]海蜇的繁殖期是多长时间

养殖海蜇周期

一、海蜇的繁殖期是多长时间

    海蛰的繁殖期是每年三至四月,五月和七、八月三个月份

二、海蜇的生活环境?

    所谓海蜇,即是一种大型的食用水母,它一般生活在我国南北各海中。海蜇的游泳能力并不强,同时游泳的速度也较慢,大概每分钟能游4米左右,在一般情况下,它会随着风向、潮汐以及海流方向进行漂浮。此外,海蜇的感觉器极为灵敏,在面对海水盐度以及光线时,它都能做出极快的反应,同时还可以在不同的水层中进行垂直方向的移动。当在平静的傍晚、黎明以及多云的白天时,海蜇通常会在水域的上层进行浮游,而在暴雨、烈日、大风、急流以及傍晚时,它们便会在底层水域中进行活动。
    有很多生物种类可以作为海蜇的摄食饵料,其中以桡足类生物为主要饵料,而介形类、端足类、枝角类以卜缺冲及涟虫类等浮游甲壳类动物也是海蜇的最佳饵料,同时海蜇也喜爱摄食贝类浮游动物、纤毛虫类浮游动物以及硅藻类。
    环境条件以及对海蜇生长的影响
    盐度
    盐度对成体海蜇的生长发育也有型歼较大影响。盐度为12~35时海蜇均能正常生长,盐度为18~25时能快速生长,当其他外界条件不变时,适当降低海蜇养殖池的盐度可促进海蜇生长。因此,海蜇养殖具有低盐特点,高盐环境不适合海蜇生长。
    溶解氧
    水体中溶氧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海蜇造成一定影响。在绿色浮游植物密度较大的水中,光合作用使氧饱和度增加,水中溶氧达到19.6mg/L时,氧气很容易进入幼蜇体内,使幼蜇伞内和胃腔中产生气泡,气泡的产生能改变幼蜇的身体比重,使幼蜇浮于水面,影响幼蜇的摄食和生长,严重者会终导致海蜇死亡。另外,光合作用造成水中高的溶氧量,一般会导致水中pH升高,对海蜇的危害较大。因此,海蜇池塘养殖过程中应控制好浮游植物的数量,控制好水色,防止气泡病的发生。另外当养殖水体溶解氧较低时,海蜇的生理活动也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海蜇养殖池塘中溶氧应大于3mg/L,溶解氧小于3mg/L时,海蜇则沉底死亡。
    pH值
    海蜇螅状体和碟状体在pH分别为7-9和7.5~8.5时均能正常生活,而当水体中pH低于7或高于9时无法正常生活。
    透明度
    水体的透明度降低不但会影响海蜇的感官,还会影响其生长。当海蜇暂养池塘的透明度在70cm以上,养殖池塘的透明度在40cm以上时,海蜇具有较高的成活率但在海蜇养殖过程中,并非透明度越高越好,透明度高说明初级生产力低,初级生产力不足将容易引发海蜇溃烂病,导致其死亡。
    其他影响因素
    在海蜇养殖过程中,进水是重金属进入养殖池塘的主要途径,另外,饵料残渣、排泄物和其他有机物沉淀也是底泥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重金属对海蜇生长的影响较大。扮枯
    综上所述,便是对海蜇进行养殖过程中所需注意的水质环境问题,所以在养殖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水质加强管理,培养有益藻水持续维护水质,其次对于水质情况进行及时检测,以此保证海蜇能在更好的环境中进行生长。

三、海蜇的繁殖期是多长时间

    海蜇的繁殖习性及形裂锋态介绍
      世界上的腔肠动物有9000多种,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腔肠动物中少数的种类可食用,或用作药物、装饰品和工艺品的原料。迄今为止,作为水产养殖对象的只有海蜇一种。
      海蜇是巨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很高。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被利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多年前的晋代已有腌渍海蜇为食的记录。近年的最高产量超过70万吨。用盐、矾加工后的海蜇畅销国外,其营养成分独特之处是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可食部分主要为中胶质。海蜇有阻止伤口扩散的作用和促进上皮形成的功能。海蜇作为保健食品,还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消痰散气、润肠消积等功能。
      尽管渔业利用海蜇资源历史悠久,但截至上世纪70年代末,一直对其生物学所知甚少。1981年,丁耕鞠等首次揭示了海蜇多次变态的生活史,发现海蜇的卵粒是脱离卵巢后在海水哺育下完成成熟分裂并受精的,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根口水母类在消化腔中受精和早期发育的见解,从而获得了人工繁殖的成功。
      辽宁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在2000年开始尝试大规模进行海蜇苗种的培育,首次推出了供人工养殖用的优质海蜇苗种,当年即有养殖户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2001年我们在辽宁省盘锦市二界沟镇分公司扩大了生产规模,为沿海地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海蜇苗种。今年秋季我们在对市场供求关系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制定了大规模生产计划,并顺利完成。2003年我公司将在辽宁省盘锦市荣兴、三角洲、二界沟三个分公司孵化苗种。预计在2003年养殖季节能达到"随要随有,要多少就有多少"的要求。现将海蜇的生物学特性介绍如下:
      一、分类学
      海蜇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有四个种:海蜇、黄斑海蜇、棒状海蜇和疣突海蜇。其中海蜇和黄斑海蜇为重要食用水母。此外,中国沿海的食用水母还有口冠水母科的沙蜇,叶腕水母科的叶腕水母和拟叶腕水母。在中国食用水母类总产量中,海蜇产量占80%以上。
      二、形态特征
      海蜇身体分为伞部和口柄部。伞部高,呈超半球形,中胶层厚。伞体中央向下为圆柱形口柄,其表层布满刺细胞团,起捕食与防御功能。吸口是胃腔与外界的通道,兼有摄食、排泄、生殖、循环等功能。
      胃腔大,椭圆形。由中央胃向伞缘伸出6条辐管,辐管侧生若干分支小管,终端由一条环管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管系统。胃腔向下延伸迅源旁并向口腔和肩板分叉形成腕管,与吸口相通。生殖腺由胃腔内伞壁的内胚层形成,位于伞体腹面生殖下穴的上方,在胃丝外侧,褶叠形成,宽5毫米~10毫米,共4个。生殖腺的一端(向心端)与胶质膜相连,另一端游离,与胶质膜之间形成生殖腔亩橡隙。无生殖管,性产物经由生殖腔隙通向胃腔,再经吸口排出体外。体色多样,多数呈紫红色、乳白色、浅蓝或金***。伞部和口柄部颜色相似。
      三、生殖与发育
      行世代交替生殖,水母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无性世代水螅型,水螅型通过横裂生殖产生水母型,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营浮游生活。通常所说的海蜇是指水母型成体。
      海蜇雌雄异体,秋季性成熟。伞径为500毫米的个体怀卵量4000万粒~5000万粒。精子头部圆锥型,长约3微米;尾部细长,长约40微米;卵圆球形,长约80微米~100微米,怀卵量数千万粒,分批成熟排放。海蜇卵子是在脱离卵巢后在海水哺育下完成成熟分裂的。
      受精卵在适宜温度下,发育成浮浪幼虫,呈长圆形。几天后多数可变为早期螅状体。螅状幼体营固着生活,从秋季到翌年夏初的一段时间里,每个螅状体能形成许多足囊,当水温升高到一定的温度时,足囊以无性繁殖的方式形成许多新的螅状体,然后产生碟状体,最终变为幼蜇。两个月后,伞径达到1厘米~4厘米,体重6千克~20千克,成为性成熟的成蜇。

四、海蜇的生活环境?

    海蜇是无脊椎腔肠动物,终生生活于近岸水域,底质主要以泥沙为主,原口未愈合的幼蜇均发生在河口附近。刺胞动物都是肉食性的,以浮游生物,小的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的鱼类为食。
    由于食物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水螅类动物伸长触手,并放出刺丝囊以缠绕、麻痹、毒杀捕获物,再将食物送入口中。
    口区腺细胞分泌的粘液有利于食物的吞咽,食物进入胃腔后,胃层的腺细胞开始分泌蛋白酶,分解、消化食物使之形成许多多肽,同时在胃腔中由于营养肌肉细胞的鞭毛运动,食物得以混合与推动。
    扩展资料:经这种细胞外消化之后,开始细胞内的消化过程,营养肌肉细胞的伪足吞噬食物颗粒,在细胞内形成迹磨大量的食物泡,经过酸性及碱性的化学过程之后,营养物质由细胞的扩散作用输送到全身。
    钵水母类及珊瑚类胃腔结构比较复杂。钵水母的胃腔中有各种辐管及环管,胃囊中有内胚层起源的胃丝;珊瑚类的胃腔被许多隔膜分隔成许多小室,隔膜上有隔膜丝。
    胃丝及隔膜丝中含有大量的刺细胞及腺细胞,它们是将食物吞入胃腔之后才杀死及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姿蔽斗通过各种管道输送到全身,未消化的食并带物残渣仍由口排出。

五、海蜇的生活环境?

    一、海蜇对环境的适应因子
    海蜇是无脊椎腔肠动物,终生生活于近岸水域,底质主要以泥沙为主,原口未愈合的幼蜇均发生在河口附近。分布区域水深一般为5~20米,有时达40米。
    1.水温
    海蜇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广,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温的要求不同。水母型的适温为15~32℃,最适水温18~24℃;水螅型的适温为0~30℃,最适水温10~14℃,在0~5℃时处在休眠状态。
    2.盐度
    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水母型为8‰~32‰,最适盐度14‰~20‰;水螅型适宜盐度10‰~32‰,最适盐度16‰~18‰。
    3.pH值
    最适宜pH值为7.8~8.5。
    4.其他因子
    溶解氧≥4毫克/升,氨态氮≤0.6毫克/升,光照强度≤2400勒克斯,透明度清浊皆可,但忌油膜、浮膜和赤潮出现。
    5.运动
    海蜇自泳能力差,营浮游生活,靠环状肌有节奏地收缩和舒张而运动。短距离运动靠自身完成,长距离移动靠风力和潮汐完成。适应各种水流环境,随波逐流,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45米/分钟,风向、风力、海流和潮汐等对其分布有一定的影响。海蜇具有较敏感的感觉器官,能在不同水层垂直移动。风平浪静的黎明、傍晚和多云的白天,海蜇常游于水域的上层;大风大浪、急流、烈日、夜晚,海蜇多活动于底层或水域中下层。
    二、摄食习性
    在海蜇的生活史中,不同的生活阶段食性不同。浮浪幼虫阶段不摄食,至变态为4触手螅状体才开始摄食。螅状体以能自由伸缩的触手捕获食物,把食物刺麻后,卷曲送入口中吞食,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碟状体以缘叶上的爪和原口周围的小触手进行捕食小型浮游生物。各阶段幼蜇及成体的摄食,是以口腕和肩板上的许多吸口周围的小触手进行捕食,其身体不同部位的刺丝胞放出的刺丝,也能刺麻小动物,帮助捕食。其饵料种类很多,主要为桡足类、枝角类、涟虫类、端足类、纤毛虫类、贝类幼体和其他生物的浮游幼虫,也摄食部分藻类。
    海蜇不论螅状体阶段,还是水母体阶段,捕食的欲望都十分强烈,且昼夜连续不断,无明显的摄食高峰。螅状体在饱食时,触手还继续捕捉食物,因已饱无法摄食,只好丢弃。所以经常看到螅状体周围堆积一圈完整的死亡饵料。水母体也很贪婪,饱食后食物也会继续刺中食物黏在口腕,只是因食粮大,平时多数不能饱胃而少看到。
    三、生长特性
    水母体阶段食量很大,生长异常迅速。在自然海区,体重3毫克左右的碟状幼体,仅需3个月左右便可长到伞径300~500毫米、体重10千克以上的成体。海蜇与其他类的生长特征不同,没培码有渐近值,就是当海蜇水母体生长到性成熟时为生长最大值;生殖开始之后其生长速度为负值,个体收缩竖棚,体重逐渐下降,直到死亡。
    辽东湾海蜇,从6月25日1厘米生长到9月10日达到最大值75.4厘米,需要3个半月;而浙南海蜇从4月26到8月20日将近4个月,达到最大值75.6厘米。由此可见,不同的海区生长速度不同,达到最大值以后即出现负增长,伞径也缩小了。因此配纤哪,按生长速度分为变态发育期、生长期和衰老期3个阶段。
    另外,海蜇的再生能力很强,身体任何部位损伤后均可生长出来,只不过再生的部分在外观上比原来的部分小一些。
    四、繁殖习性
    海蜇的生命周期为1年,群体组成为单一世代。繁殖力较强,在其生命周期的过程中,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交替进行。
    1.有性繁殖
    海蜇水母型为有性生殖世代,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无性生殖世代的水螅型。海蜇生殖腺的发育分4个阶段:
    (1)早期发育阶段。生殖腺一般呈棕红色、丝带状,宽度约1毫米,雌雄难区分,此时海蜇伞径15~20厘米。
    (2)生长发育阶段。生殖腺继续增宽,宽度2~4毫米,多呈米***,少数呈乳***(即将成熟)。卵径由20~30微米增大至40~70微米,显微镜下可辨雌雄,此时伞径20~40厘米。成熟产卵阶段生殖腺发育成熟呈乳白色,宽度5~8毫米。成熟的卵为圆球形,卵径一般为80~100微米,含有卵黄颗粒,核较大,核仁明显,无油球,为沉性卵。个体怀卵量很大,平均3000万粒,怀卵量随着伞径的增大而增大。成熟的精子头部呈圆锥形,长3.9微米,尾部细长约49微米,有较强的活动能力。此时伞径达40~50厘米以上。
    (3)产后松弛阶段。生殖腺松弛,颜色暗淡,有残留的细胞排列稀疏。
    2.无性繁殖
    水螅型海蜇通过足囊繁殖和横裂生殖,产生有性世代水母型。
    3.足囊繁殖
    螅状体在移位时形成了足囊,足囊能萌发出新的海蜇螅状体。新的螅状体同样具有横裂生殖的能力。足囊萌发产生的螅状体,是无性繁殖螅状体的主要方式。螅状体移位形成足囊的过程可重复进行,足囊萌发率的高低,与营养、水温、光照等环境条件有直接的关系。
    4.横裂生殖
    螅状体必须经过横裂生殖,才能产生自由游泳的水母体——碟状体。横裂前期,螅状体的触手吸收消失,首次横裂产生裂节的数目不等,每个裂节都可发育成一个碟状体而独立生活。同一个螅状体可进行多次横裂生殖,且横裂生殖后能继续进行足囊生殖。
    海蜇的生活史是进行世代交替繁殖。水母型通过有性繁殖,产生无性世代的水螅型。而水螅型,则通过横裂生殖产生有性世代的水母型。水母型营浮游生活,水螅型营固着生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