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烽烟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李neneneba锡: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探讨新时期高考语文写作命题

北京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3年第6期第18—25页。

北京

作 者

北京

    李熹,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生。

    摘 要:我国高考语文作文中强化文化自信核心理念,旨在引导中学生在写作中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理性检视中华传统文化、有机关联“三种文化”、积极贯通多元文化。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也通过巧妙地运用文化元素的符号学价值,创设了诠释文化意义的深层空间。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高考作文命题应紧扣文化体验生成的真实情境、设计深化文化理解的评论性写作任务,鼓励中学生立足时代语境进行创新性表达。

    关键词: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文化自信;创新性表达

      2019年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深化高考命题改革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南[1]。为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下,创造性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下简称“三种文化”)[2]。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在新时代高考改革背景下,已有不少研究从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体现的文化传承重要功能和独特优势方面进行论述,如有研究从知止明志、博学审问、近思切己3个维度分析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中渗透的传统母语教育文化[4];还有研究者认为文化逻辑是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起点,应遵循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当代文化、以人为本文化的思路[5]。本文从文化自信的理论视角审视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核心理念和重要载体,对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中各类文化元素符号学价值进行系统分析与深度诠释,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建议。

    1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价值回应

      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7]5。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旨在引导中学生在语篇建构的过程中探究文化现象内在嵌入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和价值观念,不断丰富自身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这一写作主体身份的文化认知与价值认同,并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准确定位“三种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立体坐标。

    1.1 理性检视中华传统文化:作文命题的隐含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学生理性检视中华传统文化基本观念与文化现象的系统性思维方法。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始终将中学生视为文化实践的主体,引导其根据交际语境要素重新建构写作主体的文化知识、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一方面,中学生通过追溯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中挖掘更为丰富的文化细节;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延展性,为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提供了广阔空间。事实上,中华传统文化在坚守自身独特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容纳诸子百家,积极吸收多民族文化元素。因此,中学生应打破以时间、地域为界限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框架,更多地以文化的动态发展观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并结合自身的文化实践赋予其时代新意。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本国、本民族文化持有的积极心理状态,建立在文化主体全面梳理、辩证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源流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8]。中华传统文化既蕴含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演进的优秀成果,又存在受到时代局限的文化糟粕。中学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剖析文化现象背后交织的价值因素。以202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题为例,材料中提到,“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引导学生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9]。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主动运用唯物辩证法剖析中华传统文化,思考“学习”的当代意涵,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发掘、传承并创新中华传统文化。

    1.2 有机关联“三种文化”: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

      “三种文化”同根同源,均形成、发展于中华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的创造性实践。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各个时期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最为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阐释“三种文化”的内蕴精神,实现了“三种文化”的有机整合,进而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全面理解中国社会的文化根基和发展动向提供世界观和认识论层面的思想指引。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密切结合“三种文化”设计写作任务,引导中学生基于自身独特的文化体验审视“三种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演进历程中体现的时代特性和内在关联。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速发展期的亲历者,当代中国青年通过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形塑自身的价值观念,也从中华文化传承的整体脉络与历史语境中重新思考文化现象存续的复杂动因,积极地向社会各界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文化心理与精神气质。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作文题选取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等重大历史事件创设文化情境,引导中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开展写作[10]。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相结合,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中国青年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得益于以儒家积极入世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以爱国主义情怀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3 贯通多元文化:作文命题的深层追求

      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催生出全新的文明形态,这为多维立体地审视本国、本民族文化提供了全新视角。高考语文作文命题通过创设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写作任务,驱动中学生平等审视不同地区间文化的独特价值,并以中华文化传播者和加快世界文明对话推进者的双重身份主动融入开放包容、合作协商的国际交流平台。进入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扎根祖国大地、面向世界舞台,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融合国际经验的新思想、新举措、新产品,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为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作文题选择不同文化中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名人名言,并结合中国与国际社会共同抗疫、友好援助的温暖话语,展现文化间相互交融的态势。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以全人类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超越了西方定义的现代性概念。贯通多元文化建立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之上,因此,需要明确中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他者”文化身份,更为从容地审视世界各国文化间的差异[11]。同时,面对多元文化竞相发展的国际背景,“他文化”也为中国青年重新审视本国、本民族文化提供了全新视角,从而有助于我国青年在全球化语境中准确地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文化交流。

    2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基本特征

      符号是文化表征的重要形式。表征一方面涉及符号自身与意图和被表征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又和特定语境中的交流、传播、理解和解释密切相关[12]1。通过对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中文化元素的静态分析与文化情境的动态诠释,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文化自信视域下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基本特征。

    2.1 文化元素特征

      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也更为巧妙地运用文化元素的符号学价值,创设诠释文化意义的深层空间。笔者对2017—2022年共58道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不包含北京卷的微写作)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的载体形式分析:首先从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中提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革命传统相关的词语、短句或图片;然后借助载体形式分析框架和语境对提取的文本进行分类,其中同一道作文试题中属于同一维度的文本仅统计一次。从中可以发现两个特点:一是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与“三种文化”密切相关,其选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兼具典型性和时代性,注重引导考生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实践和真实的交际语境中贯通古今文化;二是高考语文作文命题通过融入重要的革命史实和关键事件、纪念日或革命英雄人物等多样化材料全面覆盖百年中国党史的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

2.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学透视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演进历程中创造的具有极高标识度的文化符号系统,其在载体形式和意义加工机制方面都彰显独特的价值倾向、审美追求和人文关怀。文化符号通常只被某一文化群体所承认,经常是带有复杂意义的语言符号、图案和物体[13],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属性。文化符号通过具象的符号组合和抽象的符号结构与意义,创造了彰显人类认识世界的逻辑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重要资源,涵盖讲仁爱、重民本等核心思想理念,以及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微言大义、含蓄蕴藉的整体风格,为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意义阐释空间。笔者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指南》对我国近年来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展开归纳分析,见表1。

北京

      结果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作文命题中呈现3个主要特征。第一,载体形式的总体分布中,人文典故、艺术与特色技能的占比较大,分别为47.4%、26.3%,其中艺术与特色技能维度着重选择与精神生活相关的文化元素,而科技成就维度却未有涉及。第二,作文命题中单个文化元素的信息含量与文本类型较为有限,如人文典故维度多以词语、名人名言或现代汉语概述历史人物及其故事等精简凝练的方式集中反映持续学习、辛勤劳动、修身立义、心怀家国等优良品质。如201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作文题以“器”为核心展开4个短句,引导考生从物质形态、价值功能、精神特质以及社会责任等维度进行深度思考,但是并未提供与“器”相关的具体信息。第三,作文命题涵盖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注重道德教育与个人修养,并尝试与日常生活、学习中丰富的价值观教育资源相结合。鉴于此,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有必要加强与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等板块之间的联系,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总量,丰富载体形式。2023年部分省份组织的“老高考新课标卷”适应性测试将现代文阅读中的语料巧妙地转变为作文题的源文本,要求学生围绕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与平凡原野、寻常巷陌等地貌景观进行写作,考查学生基于特定语料开展批判性分析与创新性表达的综合性语用能力[16]。

    2.1.2 革命传统的符号学透视

      革命传统教育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革命传统主要指围绕中国的领导地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展开的主题内容[15]。笔者结合《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我国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展开分析,见表2。结果发现:命题多次运用抗疫阻击战、北斗导航系统、北京奥运会等凸显革命传统与人民群众社会生活高度关联的文化元素,其中重要革命史实和关键事件、重要纪念日及仪式共占58.1%。201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作文题,引导中学生回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并合理想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未来图景。由此可见,命题人员应主动挖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蕴含的革命传统文化元素,将坚定文化自信的理念转化为推动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变革的内生动力。

北京

      革命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学透视建立在厘清符号直接意指层和含蓄意指层双重属性的基础上。不同于明确解释的直接意指层,含蓄意指层需要根据社会意识形态——普遍信仰、概念结构及社会价值体系等更广泛的领域,解释各种已完成的符号[12]38-39。以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题为例,该题回顾了中国百年革命历程,从节日、歌曲、作品、革命烈士、生活中的学习榜样5类具体的革命传统载体中列举了18个文化元素,其中《没有就没有新中国》的直接意指层可理解为中国为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的长期奋斗历程,其含蓄意指层则可理解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7]。总之,对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中文化元素的符号学解码有助于深入挖掘载体形式潜藏的深层价值,提升中学生写作实践活动的思维深度与文化厚度。

    2.2 文化情境特征

      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巧妙地运用多种类型的文化元素搭建时空界限相对明确的文化情境,整体展现“三种文化”繁荣发展的生态图景。按照与写作任务的关联程度,文化情境可分为材料例举型和任务要素型,其中:材料例举型文化情境设计多在提示性材料中呈现情节完整、叙述清晰的特定文化事件,辅以人物对话、相关评述等细节;材料例举型文化情境与写作任务的内在关联较弱。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题选取《红楼梦》中贾政、贾宝玉等为大观园匾额题名的故事,但写作任务并未囿于古典名著所塑造的历史文化情境,而是要求考生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经验,从多领域开放性地探讨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3种思维方式的价值投射。

      任务要素型文化情境与写作任务存在高度一致性。命题者从作文试题创设的文化情境中提取文化主题,并将其直接纳入写作任务要素矩阵,共同构建基于特定交际任务的言语实践场域。以2020年新高考Ⅱ卷语文作文题为例,该题以“地名”为切入口,引导考生结合自身文化体验、围绕某一个自选区域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撰写电视节目主持词[18]。地名作为文化载体,受到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生产方式、行政区划等多种因素影响,写作主体对地名及其相关因素文化价值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语篇建构的完整过程与整体质量。在追溯某一地区名称演变的历史源流时,中学生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审慎辨析地名文化背后交织的复杂因素,从“扬弃”地域文化的基本立场阐释内在意涵。该题还启发考生从自身独特的文化体验逐步向外拓展,建立写作主体与文化现象内蕴价值间的深层互动。问题情境包括情境和问题:情境指一个主体、一个背景;问题指一个障碍、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一些有待联结的信息[19]。从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的基本架构角度看,材料例举型文化情境多为考生提供一定的背景信息,而任务要素型文化情境涵盖背景和任务两部分内容。因此,后者更为贴近素养立意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对中学生在建构交际语篇过程中深化自身文化理解的整体要求。

    3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优化策略

      作为一种文化诠释活动,写作主体应借助自身的客体性文化知识储备,重新审视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实现自我和他者的视域融合。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意在引导中学生基于特定交际任务重新建构自身的文化体验,而非机械静态地传递客体化、点状化的文化知识。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进一步优化高考语文作文命题。

    3.1 紧扣文化体验,拓宽情境范畴

      近些年,我国高考语文作文试题中的写作任务多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展开叙述,提示考生主动将真实的文化体验视为写作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源,如运用“你的感悟和思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等限定词。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应以文化主题与写作主体的有机互动为核心,紧扣中学生的文化体验;同时,有必要明确写作目的、语篇形式及写作主体,为学生提供相对明确的交际情境。

      在知识基础、认知偏好、价值体系等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个体的文化体验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由于部分中学生将文化体验简单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无涉认知的情绪状态,因此其写作实践容易停留于个体文化生活的线性叙事、镜式反映。随着完整生命历程的不断延伸,学习者的文化体验在个***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言语实践活动情境中渐趋丰富与多元。目前,“三种文化”已经全面进入中小学课程教材,不仅拓展了学生在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不断丰富自身文化体验的时空范围,也成为我国教育生态迭代升级的鲜明特点。鉴于此,在提示性材料和写作任务设计时,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应兼顾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等文化体验生成的各类真实情境,帮助学生加强文化认知、生活体验与写作任务三者间的深层互动。

    3.2 深化文化理解,开展独立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学生要能运用评价、分析、创造等复杂性认知技能比较不同时代、地域的具体作品,探寻文化现象和文化观念间的共性与差异[7]38。以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作文试题为例,该题聚焦北京“双奥之城”的特殊地位,以表格形式从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经济5个方面呈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突破,引导中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我国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间的密切关系展开历时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可选取恰当的跨文化议题,考查中学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理念指引下展开辩证思考、审慎分析的批判性写作能力。

      文化理解作为一种核心素养和哲学文化观,具有方法论与认识论的双重意蕴,是时代新人建立文化认同、自觉和自信的基础和前提[20]。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旨在全面考查中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审慎分析各类文化现象,并结合自身的文化体验和知识储备撰写评论性文章的综合能力。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可增加与文化主题相关元素的信息含量与多模态的文化元素,启发考生运用多维比较的方式探究文化现象负载的价值隐喻,深化自身对文化主题的理性思考。

    3.3 立足时代语境,鼓励创新表达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青年创新性表达的价值原点,也是高考语文作文命题驱动性任务设计的基本前提。高考语文作文命题鼓励中学生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并从“三种文化”中汲取写作智慧,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文化自信视域下的创新性表达,要求中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中充分领会简易灵便的语词形态、句法形态等汉语语法的文化形态[21],在遵循典范的现代汉语语法表达规范的基础上,有机融入反映自身语言文化生活的新语词,进而释放自身充沛的生命活力与强劲的表达欲求。

      文化不等于文采,也不等于素材堆积。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写作实践活动应该建立在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内在统一、同步发展的交互闭环之中。总书记的讲话和文章多次通过明引暗引融合、赋予时代新意等方式创新运用典故[22],这为当代中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学习范本。针对以简单罗列代替严密论证、以华丽辞藻掩盖空洞内容、以文化复古取代文化复兴等错误理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可在写作要求部分增加相关提示语,如“恰当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元素”。

      此外,基于互联网的言语实践活动是当代中国青年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也在不断地创造着富有青春气息和时代特色的网络青年文化。未来,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应有机融入中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文化体验与语言生活要素,探索智能化时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理念发展与题型变革的新要素。

    参考文献:

北京

    “《中国考试》杂志”

    学习强国号

北京

需要本期杂志可长按二维码识别购买

北京

北京

文章来源:中国考试,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